三叉苦
別名:三椏苦、小黃散、雞骨樹(shù)、三丫苦、三枝槍、三叉虎
來(lái)源:蕓香科吳茱萸屬植物三叉苦Evodia lepta (Spreng.)Merr.,以根及葉入藥。全年可采,根洗凈,切片曬干備用;葉陰干備用。
原形態(tài):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可達3米,全株味苦。樹(shù)皮灰白色或青灰色,光滑,有淡黃色的皮孔。莖粗大,多分枝。3小葉復葉對生,葉柄長(cháng)3~18厘米;小葉紙質(zhì),矩圓狀披針形,長(cháng)6~12厘米,寬2~6厘米,先端長(cháng)尖,基部漸窄而成一短柄,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,有腺點(diǎn),兩面光滑無(wú)毛。夏季開(kāi)黃白色小花,花梗纖細,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,有近對生而擴展的枝?;▎涡?,4數,花瓣有腺點(diǎn);雄花的雄蕊較花瓣長(cháng),退化子房短??;雌花子房密被毛,退化雄蕊較花瓣短。蓇葖果2~3,頂端無(wú)喙,外果皮暗黃褐色至紅褐色,半透明,有腺點(diǎn)。種子卵狀球形,黑色。
生境分布:生于村邊、溪邊及低山、丘陵灌叢中,或山溝疏林中。分布于我國南部各省區。
化學(xué)成份:葉含揮發(fā)油,油中主要成分為α-蒎烯、糖醛。根顯生物堿反應。
藥理作用:抑菌試驗:本品對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。
性味:苦,寒。
功能主治:清熱解毒、散瘀止痛。防治流行性感冒、流行性腦脊髓膜炎、乙型腦炎、中暑,治感冒高熱,扁桃體炎,咽喉炎,肺膿瘍,肺炎,瘧疾,風(fēng)濕性關(guān)節炎,坐骨神經(jīng)痛,腰腿痛,胃痛,黃疸型肝炎,斷腸草(鉤吻)中毒。外用治跌打扭傷,蟲(chóng)蛇咬傷,癰癤腫毒,外傷感染,濕疹,皮炎。
用法用量:根0.3~1兩,葉3~5錢(qián)。外用適量,鮮葉搗爛或煎湯洗患處,也可陰干研粉調制軟膏搽患處。
附方:1、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、流行性乙型腦炎、流行性感冒:三叉苦4斤,野菊花、金銀花各3斤,加水100斤,煎至60斤,供100人口服,每日1次,連用3~5天。2、感冒高熱、流行性感冒:三叉苦根或莖、鴨腳木根或莖各1斤,加水煎取3000毫升,過(guò)濾,濃縮至1000毫升。每服60毫升,每日1~2次。3、外陰瘙癢:三叉苦葉、鴨腳木葉、榕樹(shù)須(氣根)、烏桕葉各1兩,薄荷葉5錢(qián),煎水洗患處。4、癰癤腫毒:三叉苦葉2份,山大顏葉1份,了哥王根皮、葉1份,馬交兒根1份,搗爛,用45%乙醇浸透,外敷患處,每日換藥1次。重癥同時(shí)配服清熱解毒的中草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