苤藍
出處:《滇南本草》
別名:芥藍、擘藍(《農政全書(shū)》),茄連、撇藍(《延綏鎮志》),玉蔓青(《山西通志》)。
來(lái)源:為十字花科植物球莖甘藍的球狀莖。4~7月播種者,夏、秋采;9月播種者,冬、春采。
原形態(tài):二年生粗壯直立草本,高30~60厘米。全株光滑無(wú)毛。莖短,離地面2~4厘米處,開(kāi)始膨大而成為一堅硬的、長(cháng)橢圓形、球形或扁球形、具葉的肉質(zhì)球莖,直徑5~10厘米,或過(guò)之;外皮通常淡綠色,亦有綠色或紫色者,內部的肉白色。葉長(cháng)20~40厘米,其中有1/2~1/3為葉柄;葉片卵形或卵狀矩圓形,光滑,被有白粉,邊緣有明顯的齒或缺刻,近基部通常有1~2裂片;花莖上的葉似莖葉而較小,葉柄柔弱?;S白色;排列成長(cháng)的總狀花序;萼片4,狹而直立;花瓣4,展開(kāi)如十字形;雄蕊4強;雌蕊1,子房上位,柱頭頭狀。角果長(cháng)圓柱形,喙常很短,且于基部膨大。種子小,球形,徑1~2毫米,有極小的窩點(diǎn)?;ㄆ诖杭?。
生境分布: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,以北方較為普遍。
化學(xué)成份:苤藍每市斤(市品)含蛋白質(zhì)5.9克,糖11克,粗纖維4.1克,灰分3.3克;鈣81毫克,磷122毫克,鐵1.1毫克,胡蘿卜素微量,硫胺素0.19毫克,核黃素0.07毫克,尼克酸1.5毫克,維生素C-152毫克。
性味:甘辛,涼。①《滇南本草》:"味辛澀。"②《本草求原》:"甘辛,冷,無(wú)毒。"
功能主治:治小便淋濁,大便下血,腫毒,腦漏。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脾虛火盛,中膈存痰,腹內冷疼,小便淋濁;又治大麻風(fēng)疥癩之疾;生食止渴化痰,煎服治大腸下血;燒灰為末,治腦漏;吹鼻治中風(fēng)不語(yǔ)。皮能止渴淋。"②《綱目拾遺》:"解煤毒。"③《本草求原》:"寬胸,解酒。"④《四川中藥志》:"利水消腫,和脾。治熱毒風(fēng)腫;外用涂腫毒。"⑤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:"治療十二指腸潰瘍。"
用法用量:內服:煎湯,1~2兩;生食或燒存性研末。外用:搗敷、研末吹鼻。
注意:《本草求原》:"耗氣損血,病后及患瘡忌之。"
附方:治陰囊腫大如斗:苤藍、商陸,切片搗絨外敷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