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
出處:出自《四川中藥志》。
英文名:all-grass of Taiwan Lettuce
別名:小山蘿卜、龍喳口、叉頭草、蛾子草大葉蜈蚣草、楊梅蒜、羊奶草、野苦麻、高腳蒲公英、丁蘿卜、雙股金釵、乳漿草、九刀參、八楞麻
來(lái)源: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臺灣萵苣的干燥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Lactuca taiwaniana Maxim.采收和儲藏:春、夏間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原形態(tài):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高80-120cm。全株均有白色乳汁。主根數個(gè),圓錐形。莖單一,直立,上部多分枝。葉互生;能常無(wú)柄;葉片披針形或長(cháng)圓狀披針形,長(cháng)6-14cm,寬3-5cm,羽狀分裂,先端裂片較大,兩側裂片略下傾,先端尖銳或漸尖、或鈍,分裂片端裂片較在兩側裂片略下傾,先端尖銳或漸尖、或鈍,基部呈耳狀抱莖,邊緣復作齒牙狀,上面綠色,下面淺綠色,主脈上具長(cháng)毛。頭狀花序頂生,排列成圓錐花叢;總苞圓筒狀,苞片覆瓦狀排列;花淡黃色,全部舌狀;雄蕊5,著(zhù)生花冠管上;子房下位,花柱纖細,柱頭2裂。瘦果卵圓形,扁平,黑色,先端具喙,冠毛白,細軟?;ㄆ?-9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路邊及荒野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性味: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:清熱解毒;祛風(fēng)濕;活血。主疔瘡癰腫;咽喉腫痛;疥癬;痔瘡;蛇咬傷;風(fēng)濕痹痛;跌打損傷
用法用量:內服:煎湯,15-30g;或泡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論述:1.《草木便方》:解毒,散熱,清火,利筋骨。治中惡,羊疔,同蕌用。蛇傷起皰,搗涂。2.《四川中藥志》:清熱解毒,調經(jīng)種子。治瘡毒癰腫及蛇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