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虎
出處:始載于《中國藥用動(dòng)物志》。
英文名:Weasel
別名:地狗、艾鼬、兩頭烏、臭狗子
來(lái)源:藥材基源:為鼬科動(dòng)物艾鼬的肉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.采收和儲藏:捕殺后,剝皮,剖腹,除去內臟和骨骼,取肉烘干。
原形態(tài):艾鼬,體形象黃鼬,身長(cháng)30-45cm,尾長(cháng)11-20cm。吻部鈍,頸稍粗,足短。前肢間毛短,背中部毛最長(cháng),約45-50mm。尾基毛次之,略為拱曲形。尾毛稍蓬松。跖行性。腳掌被毛。掌墊發(fā)達,前足4枚,呈瓣狀,腕墊2枚;爪粗壯而銳利,褐白色。體背毛棕黃色或沙黃色,腰、后背及臀部具較多的黑尖毛。體側淡棕色。鼻周和下頜白色。鼻中部、眼周及眼間棕黑色。眼上前方具卵圓形白斑,額部灰棕色。頰部、耳基灰白色,耳背及外緣為白色。胸部、鼠鼷部和四肢黑褐色。具肛門(mén)腺,放出惡臭的氣味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棲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開(kāi)闊山地、草原、森林、灌叢及村莊附近。喜近棲生活,洞居,黃昏和夜間活動(dòng)。主要以鼠型嚙齒動(dòng)物為食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甘肅、新疆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性狀:其藥材是將捕捉到艾虎除去內臟和皮骨藥用其肉。
性味:味甘;性溫
歸經(jīng):心;肝經(jīng)
功能主治:祛風(fēng);鎮痙;活血通絡(luò )。主癲癇;癱瘓;半身不遂
用法用量:內服:煎湯,9-15g。
各家論述:《中國藥用動(dòng)物志》:艾虎肉:有鎮驚的功效。主治癲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