藤杜仲
出處:出自《陸川本草》
英文名:root or stem of Smallflower Parabarium
別名:土杜仲、紅杜仲、杜仲藤、結衣藤、九中藤、白皮膠藤、小白皮藤、假杜仲、毛杜仲藤、鶴咀藤、香藤、雞頭藤。
來(lái)源:藥材基源:為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或毛杜仲藤的莖或根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arabarium micranthum (A. D C.) Pier., Parabarium huaitingii Chun et Tsiang采收和儲藏:秋后采收。
原形態(tài):刺果衛矛 藤狀灌木,植株高3-7m。小枝近國柱形,密被細小瘤狀皮孔。單葉對生;葉柄長(cháng)1-2cm,粗壯;葉片近革質(zhì),長(cháng)圓狀橢圓形、狹長(cháng)圓形或稀為寬披針形至倒披針形,長(cháng)8-13cm,寬3-6cm,先端漸尖至稍漸尖,邊緣具疏淺鋸齒,基部模形至寬楔形。聚傘花序腋生或莖生,二至三回分枝,有花5至多朵,花黃綠色,直徑約8mm,多為4數;雄蕊具明顯花絲。蒴果圓球狀,直徑約1.2cm,棕褐而帶紅色,密生棕紅色軟刺。種子棕紅色,有橙黃色假種皮?;ㄆ?-6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杜仲藤生于丘林地、山地、山麓、山谷及溪邊的疏林中。2.毛杜仲藤 生于山谷疏林下或林緣、山間溪旁的灌木叢中。資源分布:1.杜仲藤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2.毛杜仲藤分布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等地。
化學(xué)成份:毛杜仲藤皮含生物堿、酚類(lèi)、有機酸、糖類(lèi)。
性味:苦澀;微溫
歸經(jīng):肝;腎經(jīng)
功能主治:強筋健骨。主風(fēng)濕骨痛;腰腿酸痛
用法用量:內服:煎湯,2-3錢(qián);或浸酒。
各家論述:1.《陸川本草》:強筋骨,治腰痛。2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寬筋活血,消腫,強壯補腰。治小兒麻痹,風(fēng)濕骨痛,跌打駁骨,肚痛。